“您的賬戶余額不足以抵扣次月座椅通風功能月租,請盡快充值,否則該功能將停用?!边@不是開玩笑,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
大家是否記得奔馳在7月份的時候出過一條新聞,官方為EQS部分車型提供“付費解鎖”服務:支付4998元/年的費用(有3個月免費試用),后輪主動轉向角度就可由4.5度升級至10度,能夠降低車輛的轉彎半徑。
隨后寶馬也在英國、韓國等國家推出類似的項目,車主簽署一份訂閱協議后可以得到一些未激活的硬件——如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大燈亮度智能調節、模擬聲浪、無線CarPlay等配置,后續按需在數字端付費激活,可以月付、包年或永久解鎖。
新聞一出,不少人認為奔馳吃相難看,EQS本身就是百萬豪車(降價前),而且車價已經包含了能實現該功能硬件,為什么還要另外再收費?似乎奔馳接下來還要把“訂閱升級”開發成新的商業模式,最近在北美市場為EQE和EQS推出付費性能升級包,每年支付1200美元就可以讓性能提升20%-24%,60英里加速快0.8-1秒。例如EQE 350的最大功率可以從215kW提升至260kW,60英里加速從6秒提升至5.1秒;EQS 450的最大功率從265kW提升至330kW,60英里加速從5.3秒提升至4.5秒。但這個升級包在歐洲因法律問題無法上線,官方沒有透露具體原因,有人猜測是擔心會增加能源消耗(笑)。
先倒貼硬件,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雖然但是,這種付費升級的商業模式并不是奔馳首創,特斯拉早就這樣做了,增強版自動輔助駕駛EAP、完全自動駕駛FSD、座椅加熱等功能都可以后續付費激活(國外也開通了訂閱服務,如FSD為199美元/月),部分車型也可以付費升級性能。特斯拉預計到2025年軟件收入將達到200億美元,而且利潤高達30%。
全球汽車銷量下降,傳統銷售方式利潤不高,各大車企面臨著盈利壓力,不得不發掘利潤更豐厚的商業模式,特斯拉告訴它們賣車后仍能從車主身上大賺一筆,提供服務或許比賣車更賺錢。奔馳和寶馬是傳統車企里面最早上線付費升級的品牌,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也提出光數字化產品(如付費車載軟件)到2030年就能帶來50-200億歐元的收入,其他配置一樣可以這樣做。
回想傳統車企的做法,無非是平民品牌提供低、中、高不同級別的車型供選擇,高級一點的豪華品牌會在此基礎上提供豐富的個性化定制,總之買車之前就得把配置定好,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官方甚少會提供配置升級服務,除非車主到后市場改裝,動力升級更是受制于硬件。
汽車的電氣化和智能化為付費升級提供了基礎,甚至動力和懸掛都能付費升級。奔馳、寶馬和特斯拉的做法就是預埋好硬件,上市時根據車價激活不同的基礎配置,但用戶可以再付費激活其他功能或升級原有功能,就像開通視頻會員那樣簡單。具體的收費方式一般分為月付、年費或直接買斷,用戶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決定是否劃算。
收費只是為了割韭菜?未必
其實我們已經對各種付費模式并不陌生,游戲、音樂、視頻、網盤等早就如此,VIP之上還有SVIP,總之付費越多體驗越好。但汽車才剛接觸這種模式,消費者對其的接受程度有多高?
對消費者來說,付費升級的優點是更精準地選配,由于沒有硬件層面的限制,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升級配置和性能——例如前面提到的EQ系列,因此理論上車輛是可以“增值”的,即使買車時預算不夠或暫時認為某功能作用不大,后續也還有“上車”的機會,這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中是不可能實現的。此外,正是因為車輛可以增值,使舊款車型的配置和性能與新款更加接近,也就是說車輛的折舊幅度相對更小,能夠幫助保值率的提升。
人們之所以抵觸,首先是認為車價里已經包含了硬件成本,還要付費的話是不是雙重收費割韭菜?其實,只要用戶所支付的車價與得到的配置水平一致便是合理的,即使低配車型與高配車型擁有一樣的硬件,但低配只能使用60%的功能,高配才能100%開放(不過可以通過付費升級至80%),這并無不妥且符合“一分錢一分貨”的邏輯,不如理解成車企為打通后續收費升級的渠道而先倒貼硬件,車主實際上并沒有損失。
其次,人們擔心習慣了這種模式后會不會被車企綁架,例如將基礎車型的配置壓低,再通過付費升級的方式收割用戶,甚至將剎車或安全配置也放進“可升級”的項目里面,出于安全的考慮,能不買嗎?當然,我們相信大部分車企不會如此拆招牌,涉及安全方面的升級更不可以任由車企亂為,應有行業或政府的規管。
不過,人們對奔馳一事的反應如此之大,說明我們仍需要時間去適應和消化這一種新模式,特別是國內消費者買車時仍帶著“一步到位”的想法,寧愿一口氣多付點錢也不想買車后還欠著廠家似的,時不時掏錢出來買個配置,因此筆者預計付費升級的模式短時間內不會全面推開,但或許可以先由豪華品牌帶頭,畢竟它們的用戶對“收費”沒有那么敏感,也更愿意為更好的體驗掏腰包。
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市場,付費升級都是新鮮事物,市場接受程度仍要觀察,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摸索出能有效平衡車企和消費者利益的更成熟的模式。我們也不用急著吐槽這種模式,畢竟為消費者提供多一種選擇,不妨等更多車企出來,再看看他們的誠意如何。
